English

听基捷耶夫

●名家随笔
1998-10-29 来源:生活时报 ●肖复兴 我有话说

如果给来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乐团排座位,无疑基洛夫交响乐团是第一位。它久负盛名,基捷耶夫更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指挥家之一。他那一脸大胡子,典型的斯拉夫人的面孔和气质,就讨人欢喜。所以,它的音乐会票价最贵,也是当然的了,物有所值。

基捷耶夫率领他的基洛夫乐团来北京第一场演出的曲目,一看就知道是精心的选择,上半场两支曲目:穆索尔斯基的《霍万兴那》、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下半场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他将印象派、民族派、现代派和典型的古典派,一勺烩在了一起,烹调出四道风味各具的菜,摆成一桌东西南北丰美的宴席。基捷耶夫和他的基洛夫有着一个消化力极强的铁的胃。

如果说基捷耶夫将穆索尔斯基演绎得如同一杯灯光朦胧中迷离醉人的杜松子酒,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演绎得如同一杯阳光辉映下气味芬芳的红葡萄酒,将斯特拉文斯基演绎得如一杯泡沫奔放四溅的香槟酒,将柴可夫斯基演绎得如同一杯味道醇厚浓烈的伏特加;那么,基捷耶夫最后将它们调制成了一杯色彩浓郁的鸡尾酒,呈现在我们面前。四种酒的味道交融在一起,一下音乐发生了化学变化般地迸发出音乐神奇的魅力。这就是基捷耶夫的魅力。

基捷耶夫确实魅力无比,他把穆索尔斯基演奏得像是一幅莫奈那种印象派美仑美奂的风景油画,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演奏得像是一幅克里穆特那种色彩极强、装饰性也极强的油画,把斯特拉文斯基演奏得像是一幅毕加索那种造型和色块跳跃变形乃至夸张的油画,把柴可夫斯基演奏得像是一幅德洛克罗瓦那种描绘战争硝烟弥漫战旗纷扬的油画,比如那幅《自由引导人们》。也许因为四位作曲家都是俄罗斯人(斯特拉文斯基只不过后加入的美国籍),和基捷耶夫同宗同祖,他才容易摸准他们腰眼儿,把握住他们的精髓,不是那么隔靴搔痒,更不是那么离题万里,而是原汁原味。这是基捷耶夫的能力,也是基捷耶夫的魅力。

以我外行人听基捷耶夫指挥音乐的角度来看,《天方夜谭》演奏得气势磅礴与色彩丰富相得益彰;《火鸟》演奏得异国情调和配器华美腾挪跳跃;《1812序曲》演奏得一泻千里大气凛然,将所有的乐器统统调动起来十字军东征般征服所有的听众。但是,似乎这三支曲子对比得都过于棱角鲜明,尤其是《天方夜谭》最后一个乐章高潮部分的处理过于激越人心,绚目而强烈的音响效果,似乎要和归于水淡云轻的结尾做反差对比,让人觉得基捷耶夫像是个生猛小伙子,稍稍让人感到闹了些。也许,这是东方人的思维,黑白分明,不知是基捷耶夫接近东方人的缘故,还是为了专门适应我们中国人的口味?我听莱纳指挥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天方夜谭》的唱盘,没有这样的激情澎湃,高亢入云,相反东方的情调倒更浓一些。

其实,演奏得最美的是《霍万兴那》。这支又叫作《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的序曲,平常很少演出。基捷耶夫指挥得投入而恰到好处,莫斯科河黎明时分的朦胧,水光潋滟,扑朔明灭;天际云间多端的瞬息变化,玲珑剔透,都让基捷耶夫那羽毛般微微不停颤动的手指挥得表情丰富,微妙微肖,而且十分抒情,甜美宜人,充满艺术的想象力。只是这支乐曲是在最开始演奏的,那时,场上还有不少迟到的人没有入座,在不停地走动,人头攒动,十分嘈杂,太影响倾听这支美妙的曲子。也许,这就是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和永远无法弥合的鸿沟,在现实世界中,美就是这样在瞬息之间和我们失之交臂,再美好和谐的声音中也会伴随着不可避免的不和谐的噪音,任再具魅力和能力的基捷耶夫们都无可奈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